体裁:小说
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
类型:冒险传奇
时间:1651-1705年
地点:南美洲海岸外的一座荒岛和几个海域初版:1719年
主要角色:
鲁滨孙·克罗索,乘船遇难者
星期五,鲁滨孙的忠实仆人
短评:
笛福曾把这本小说起名为《鲁滨孙·克罗索的一生及奇特惊险的冒险活动》。今天,我们捧起这本小说时,仍会像拿到第一版那样迫不及待地读下去,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天天大致相同,这样小说中对他日常生活的叙述就显得有些太细致,但笛福认识到了时间上的戏剧性手法的作用,否则,我们刚读完主人公鲁滨孙那些与往常不同的新遭遇之后,再看对他每天生活的叙述,就会开始感到厌倦了。这本书在世界文学中已占有重要位置,而且理应如此。
概要:
鲁滨孙·克罗索出生于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他父亲希望他做些买卖,过安静舒适的生活,但他太向往大海了。他发现呆在家里对他来说简直,无法忍受,于是他背着父母踏上了第一次航程。但是他的船在航行中遇上了大风暴,鲁滨孙得了重病,而且感到非常害怕。他发誓,如果这次能有幸逃生,他再也不离开陆地一步。
但是,他安全上岸后就发现自己原来的愿望仍未得到满足,后来他成为
商人,首次向非洲海岸航行。但他的船被一艘土耳其海盗船截获,他成了俘虏,被送到摩尔人的一个叫萨利的港口,在这里,他成为一名奴隶。由于生活难以让人忍受,因此他趁机乘坐一条小船逃跑了。一艘葡萄牙货船搭救了他,并把他平安地运到了巴西。在巴西,他买了一个小种植园,开始了种植园主的生活。
当另一名英国种植园主向鲁滨孙建议一起出海到非洲贩卖黑奴时,他再次屈服于自己的向往,踏上了航程。这次航行注定成为与他的命运最为关联的一次,因为这次航行给他带来了最出色的冒险机会。
他的船在南美洲海岸对面一座海岛附近触礁失事,船上的船员和旅客全部遇难,只有鲁滨孙一人逃生。海浪把他冲到海岛的岸边,于是他在海岛上开始了艰难的生活。这座海岛荒无人烟,鲁滨孙为了使遇难后的生活变得尽量舒适,便做了一个木排,从沉船上找来了粮食、弹药、淡水、衣服、工具、帆篷布和木材。
他首先在一座小山坡上搭起了帐篷,周围栽上又高又尖的木桩。他进入帐篷是用船沉时捞起的绳梯爬上爬下的。他把沉船上找到的所有物品都弄到了帐篷里,并特别注意对弹药的保管。其次,他还关心食物的来源。他发现未被老鼠糟蹋和未被海水泡坏的食物剩下很少,所以一上岛,他就吃得非常节省。
不久,他发现从沉船上找来的东西中有一些墨水和一支鹅毛笔,于是开始记日记。他把自己的优劣处境都记下来,而且发现很多方面要感谢上帝的恩赐。他开始加固自己的帐篷,以便永久住下来。在帐篷后面,他发现一个小己山洞,于是他把山洞挖大,又加了支撑。他还用简单的工具做了桌子、椅子、木架和枪架,这样他一直忙了好几个月。平时,他总是能寻到野鸽、野鸭和其它野味,食物来源便丰富起来。他还找到几股泉水,从此再也不缺水喝了。
此后的24年,他在孤岛上的生活方式和他刚来时大致相同。他在岛上不断开发,并在小山另一侧建成一座房子,他高兴地叫它为“夏日别墅”。鲁滨孙还种了玉米、大麦和稻谷。每年,他都小心翼翼地省下一些粮食作种子,直到够种一小块土地。有了粮食之后,他学会了磨面、烤面包。他捉到了一些野山羊并加以驯养,从而补充了肉食来源。喂养鹦鹉与他为伴也增添了乐趣。他还做了更漂亮的家具,并把山洞建得更牢固保险,以防止外来入侵。尽管除了家禽、山羊和其它小野生动物之外再没有看到别的生物,鲁滨孙仍然害怕外来入侵者。从沉船上找到的还有三本《圣经》,他花时间细心阅读。每天早晚祈祷时,他从没忘记感谢上帝把他从海里拯救出来。
鲁滨孙在岛上生活的第24个年头里,他注意到一些野蛮人乘船出入于另外一座海岛。他们夜里到那里去,把另外一些显然是奴隶的野蛮人吃掉。鲁滨孙第二天找到了死人骨头和撕裂的肌肉。从此,他害怕这些吃人的野蛮
人可能会返回来,把自己吃掉。最后,一帮野蛮人到底回来了。正当这帮野蛮人准备一次可怕的吃人宴会时,鲁滨孙开枪打死了其中的几个,另外一些被吓跑了。他救出了一个俘虏。终于有人给自己作伴了,鲁滨孙用拯救俘虏的那个日子给他起名叫星期五。之后,星期五成为他的忠实仆人和朋友。不久,鲁滨孙教星期五学了一些英语。星期五告诉他,他来的那个岛上还有17个白人,尽管星期五说他们受到的待遇很好,鲁滨孙仍非常盼望到他们那里去。他认为他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回到文明世界中去。他和星期五造了一条独木舟准备航行到其它岛上,但在他们动身之前,另外一帮野蛮人向岛上带来更多的俘虏。鲁滨孙发现其中一个俘虏是个白人,就设法把他和另一名野蛮人救了出来,星期五发现这个野蛮人正是自己的父亲。父子团圆,欢喜若狂。鲁滨孙对老人和白人照顾得非常周到。这个白人是西班牙人,也是星期五曾经说过的17个白人中的一个。一个怀着敌意的部落收复了星期五所在的海岛。从此,这些白人的处境就危险起来了。
鲁滨孙把这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遣送到邻近的一座海岛上,以便找机会救出那些白人。一天,鲁滨孙在等待他们返回的时候,看到一艘英国船泊锚在岸边。他很快发现了船上反叛的船员丢到岸上的船长和另外两个人。鲁滨孙、星期五和三名船员夺回了这艘船。这样,鲁滨孙最终离开了这座孤岛。但鲁滨孙不喜欢在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返回之前就离开他们,于是决心有朝一日重返孤岛看看他们过的日子怎样,五名反叛船员宁愿留在岛上,也不愿回到英国受绞刑。这样鲁滨孙和星期五来到英国,鲁滨孙回到了阔别35年的祖国。他1687年6月到达英国时,完全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陌生人。
但是鲁滨孙的冒险活动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回到自己家乡后,发现父母和家里的其他人都已去世,只有两个妹妹和兄弟的两个孩子活着。他在英国无所留恋,就到里斯本询问自己的种植园情况。在这里,他了解到朋友们把种植园的收入都已为他积攒起来;现在他的财产有5000英镑。鲁滨孙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便和星期五返回英国。鲁滨孙在英国结了婚并养育了三个孩子。
妻子死后,鲁滨孙于 1695年作为一名私商再次乘船出海向印度、东南亚和中国进发,船长就是他的侄子。船把他带到他遇难的海岛上,在这里,他发现西班牙人和反叛的英国水手与邻近岛屿上的土著女人结了婚,岛上的人口大大增加了。鲁滨孙见到他们感到非常高兴,设宴款待他们之后,还从船上拿出礼物作为馈赠。
鲁滨孙对自己的殖民地受到很好的照料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和星期五离开海岛踏上了航程。在去巴西途中,一些野蛮人偷袭他的船只,杀死了星期五。鲁滨孙从巴西出发,绕道好望角,来到中国沿海。船上的水手在一个港
口参与一次屠杀,鲁滨孙严厉斥责了他们一顿。水手们不愿意听到鲁滨孙的说教,就逼着他的船长侄子把他送上了中国海岸。鲁滨孙在中国加入了一支商队,然后被带到西伯利亚,最后他终于到达英国。由于他54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祖国本土度过的,这次他高兴地过上了平安的生活,并愉快地准备一次更长的旅行。这次旅行后,他可能将永远不再回来了。
赏析:
从表面上看,《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异乎寻常的旅行冒险小说的主要作用是为笛福的资产阶级新教辩护。鲁滨孙的冒险活动,从沉船、南美种植园主的经历到海岛上的孤独岁月,都为笛福的辩护提供了适当的论据。作为一名持不同政见者和本书的作者,笛福把托利党贵族看作自己的敌人。这些贵族在政治和宗教中表现的保皇主义阻碍了中产阶级的兴起。而且,笛福像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表现的观点一样,在小说中把英国描写成一个宗教和政治腐败的国家。两本小说的作者都用书中的主人公作为例证,一心想掀起一场道德革命。但是,格列佛代表的是道德失败,而鲁滨孙的冒险揭示了他精神上的转变,即他父亲时代的伦理和宗教的恢复。正如一位评论家说过的那样:“我们读《鲁滨孙漂流记》,目的在于不断用自我认识的方法,细心寻求主人公怎样抛弃了已到手的财富,在现实世界中一步步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物质和道德世界。如果《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冒险故事,那么,它也是一部道德故事、一部商业会计学和一部清教徒寓言。”
有意思的是,鲁滨孙来自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他生于 17世纪初,他父亲在这里靠贸易起家。他完全属于中产阶级。笛福18世纪初发表这本小说时,中产阶级正开始向政权迈进。鲁滨孙的父亲是重商主义和清教徒伦理的辩护士,他试图把这些东西灌输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失败了。正如鲁滨孙所说,“我的现状是中等水平”,他父亲“通过长期努力达到的现状则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适于称为人类的幸福,与人体的机械活动部分的劳累和痛苦毫无关联,也不会因人类中上层社会的自豪、奢侈、野心、妒忌而感到难堪”。
它的美德和幸福表现在“自我克制、中庸、平静和健康社会之中”。但是,父亲计划为儿子的现在和将来购买幸福和欢乐的哲学并没有说服年轻的鲁滨孙。他在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中什么也没有发现,发现的只有厌烦。他渴望到大海上去,渴望走一条与父亲截然相反的生活道路。他追求的是极端的情感和惊险,喜欢生活在人生的边缘地带,而不喜欢生活在一切都是世俗和稳定有保障的社会之中。鲁滨孙要成为一名航海者的决定就是青少年的反叛举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又遵循了清教徒个人主义的传统。这个年轻人对本阶级的智慧并不满意,他认为有必要考验自己,发现自己和自己的伦理道德。
甚至在他冒险活动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在南美洲聚积了一定财产而得心应手时,他并没有遵循父亲的伦理道德而定居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遵样,他坚持自己的“意愿”,离开了种植园,再次从事前途未卜的海上贸易生活。也正是作者写到这个地方时,鲁滨孙的船只遇难,他被抛到热带一个孤岛上,孤苦零丁而丝毫没有被营救的希望。
鲁滨孙对自己孑然一身和独过余生的前景的第一个反应是绝望的,但他要生活下去的本能占了主导地位。他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不但要活下去,而且要创造一个人道的、舒适的社会。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个标明时间的日历。但是尽管作出各种努力,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他还是生了病。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和在宇宙中的绝对孤立性。他的幻想完全失掉了,他囿于赖以生存的一小块地皮。鲁滨孙被迫去依赖其自身,勇敢而冷静地面对着无限空虚。他绝望地发问:“陆地和海洋我见了这么多,它们是什么?产生于何处?我和所有其它生物,野生的和驯化的,有人性的和兽性的,都是什么?产生于何处?”
小说的中心和最有意义的行为是鲁滨孙的宗教观念的转变。上述这些问题把这一转变的时间提早了一大截。他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所有生物都出自于上帝;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处境都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基于这个信念,他不但重建了自己的生活,而且重建了自己的微型社会。这个社会反映了其简朴、中庸的特点,对他父亲宣扬的哲学也是一种安慰。而且,他的信念使他接受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栖所,接受了他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己
“我默认天意的安排,现在我开始占有这种安排,开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后来,也就是他在岛上住了两年之后,他说:“也正是现在,我才开始理智地感到,尽管我目前的生活充满痛苦,但要比过去所经历的邪恶、应该咒诅、讨厌的一切日子都幸福得多。现在我的痛苦和欢乐改变了,每一个愿望改变了;我的爱变换了内容;我的欢乐和我首次来到时的欢乐完全两样。”
小说一度提出的首要问题,即“我们在何处”,已经有了答案。对鲁滨孙的贵族读者来说,小说中其他部分的叙述和鲁滨孙的冒险行动,证明了他的宗教信仰和中产阶级清教徒的伦理道德是正确的,除了这一证明之外,这里还有对鲁滨孙自力更生、自我指导精神的颂扬。但他是笛福的读者不熟悉的人,是一个新人。这个新人正开始出现在权力结构的边缘,正向演变成新政治结构的社会要求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个新的政治结构就是美国现在所承认的中产阶级的民主。戴维·L.库巴尔
(杜迈驰译 文溪 周庆陈方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