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小说
作者: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年)
类型:自然主义
时间:19世纪初叶
地点:法国
初版:1833年
主要角色:
葛朗台先生,一个吝啬鬼
欧也妮,他的女儿
查理·葛朗台,他的侄子台·格拉桑先生,银行家
克罗旭先生,公证人
短评: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那事无巨细的写作方法,虽然在他的其他许多作品里显得拖泥带水、索然无味,但在这部作品里却用得恰到好处。这本书恰似一幅令人生厌的守财奴的人物素描,葛朗台的贪婪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的妻子、女儿的一生也陷入了悲惨的境地。故事讲的简洁明了,它的悲剧就在于欧也妮注定要过孤独的、没有爱的生活。不管在任何时候,葛朗台和他的女儿欧也妮都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两个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概要:
在法国索漠城,葛朗台老头是个出了名的人物,他发家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是个箍桶匠,娶了一位有钱的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共和政府在索漠地区标卖教会产业时,葛朗台用自己的积蓄和妻子的陪嫁买到了一座旧修道院、一个葡萄园和几块农田。在执政官政府时,他成了市长,越来越富。1806年他继承了丈母、太太和外公、外婆的三笔遗产。这时,他已拥有一
座旧修道院、100英亩的葡萄园和十处农田,还有他住的房子。1811年,他买了附近一个破落贵族的财产。
他以吝啬著称,但正因为这一点才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举止朴素,餐桌上也没有美酒佳肴,但他的言谈、举止却为当地人所效法。他家里有太太、女儿欧也妮和仆人拿侬。老葛朗台对待太太就像使唤奴隶一样,把她当做生意上的遮身牌。拿侬长得又瘦又难看,但很有力气,她包下了所有家务活。她对主人忠心耿耿,因为其貌不扬,别人都不愿雇用她,而葛朗台老头却雇用了她。每次欧也妮过生日,她都能得到父亲给的一枚金币、母亲给的一套冬装和夏装。每到新年,葛朗台老头都要心满意足地看看这些积攒下来的、发着黄灿灿光辉的金币。
除了购买十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他对家里的一切开支都非常吝啬,每天都要仔细盘算才拿出全家要吃的几块方糖、几块黄油、一条面包;11月中旬以前不许屋里烤火取暖,他的家人就像房客一样住在他所“恩赐”的陋室里。
索漠的人都想知道欧也妮会嫁给谁,有两个竞争者向她求婚,一个是克罗旭先生,本地公证人的儿子;另一个是台·格拉桑,本地银行家的儿子。
1819年欧也妮过生日那天,这两位求婚者都在葛朗台家里。傍晚时,随着一阵意想不到的敲门声,进来的是守财奴的侄子查理。葛朗台,他的父亲在巴黎积蓄了一笔财产。他一身巴黎人打扮,摆出巴黎人的派头,为的是给这些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一个清高自大、不可一世的印象。
欧也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欢迎这位客人,甚至不顾父亲的老规矩,为查理燃起了火炉和蜡烛,还动用了其它奢侈品。那天晚上,当葛朗台看了查理带来的他父亲的信后,觉得对侄子已经够客气了。葛朗台的哥哥在信中说他已破产,并打算自杀,因此把查理托咐给葛朗台照顾。其实这个年轻人还一点不知道他父亲在信中写了些什么。第二天,当查理知道了父亲的破产和自杀后失声痛哭,几天没出门。最后他给巴黎的一位朋友写了封信,求他帮忙把家产卖掉还债。他给了欧也妮和她的母亲以及拿侬一些小古玩,葛朗台一边贪心地看着,一边却说要鉴定一下真伪。他对女儿和妻子说,等查理父亲的事一结束就赶他走。
查理觉得家里破了产有损自己的荣誉,葛朗台也因为同姓的哥哥落到这般境地而感到有失体面。于是,他与本地银行家台·格拉桑先生商量,想出了一个既能保全名誉,又不花一文钱的办法。他托银行家到巴黎为他办事,可银行家一去不归,在巴黎定居了,过着愉快的生活。
这时欧也妮已坠入查理的情网。她同情身无分文的查理,因此决定把自己积攒的金币送给他作为去印度做生意发财的本钱。他俩海誓山盟后查理,离开了索漠。
新年来到了,葛朗台又要看看女儿存的金币,欧也妮的母亲一言不发,因为她知道女儿的秘密。尽管欧也妮否认,他还是猜出了这些金币的下落。
他把女儿软禁起来,对她娘俩不予理睬。
不久,索漠城里对葛朗台一家议论纷纷,公证人克罗旭先生告诉葛朗台说,如果他妻子死了,而只要欧也妮坚持分财产的话,那么他的财产就必须分掉。村里人也在议论,说葛朗台的太太患了心脏病,快要死了,并受到丈夫的虐待。葛朗台听到此话意识到他将会失去一部分财产,便一反常态地乞求母女俩宽恕。妻子死后,葛朗台又设了个圈套,让欧也妮把她的那份财产划到了他的名下。
五年过去了,查理杳无音讯,欧也妮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1827年,82岁的葛朗台瘫痪了。他临死前再三嘱咐欧也妮要看管好他的钱财。此后欧也妮与老拿依相依为命,等待着查理的归来。一天,查理终于来信了,信中说他不再想与欧也妮结婚,而希望与一位有头衔的贵族女儿结婚,以便婚后得到岳父大人的贵族头衔和盾形爵徽。欧也妮成全了查理。可是台·格拉桑先生得知此事后,赶来告诉查理,他父亲欠债主的债还没还清。老岳文也说,查理父亲的债务还清后才能把女儿嫁给他。欧也妮听说了查理的情况,就替他还了债,于是,查理结婚了。
欧也妮继续过着独身生活,家中的规矩还和葛朗台在世时一样。求婚者们又蜂拥而至。小台·格拉桑由于父亲在巴黎的放荡生活而被人瞧不起,而克罗旭先生却作了外省政府的高官,他继续迫切地要与欧也妮结婚。终于欧也妮同意了,但她提出他永远不能行使丈夫的权力,她只能做他名义上的妻子,他俩婚后不久,克罗旭先生就死了,欧也妮又获得了丈夫的一份财产。她家的仆人拿侬已结婚,她和丈夫与欧也妮生活在一起。欧也妮这位年轻的寡妇坚信仆人拿侬是她唯一的朋友,听任自己过着孤独的生活。她一直住在那装饰简陋的房子里。尽管很有钱,但因为缺乏生活中其它的一切,她对钱也就漠然视之。
赏析: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重要创作中的一部,有人说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以后在他多产的写作生涯中,巴尔扎克产生了把他的小说、故事和作品研究按一种顺序排列起来的想法。他在序言中讲述了这个计划(尽管早在1833年就有此想法了),他给这套集子取名为《入间喜剧》,受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布丰、艾蒂安·杰弗里·圣一伊莱尔和让
·拉马克自然主义的影响,巴尔扎克试图把他们的科学原理--特别是分类学系统--运用到文学上,尤其是对资料的编辑上,巴尔扎克坚信,“社会种类”完全可以像“动物种类”一样,按类划分开来,他努力按这个计划把先
前写出的 50 多部作品以及将要写的按类划分。他采用了八个主题纳入计划,即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队生活、乡村生活等六个活场景,以及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这套作品自开始写作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欧也妮·葛朗台》是外省场景的最后一部。这雄心勃勃的计划的结果就是巴尔扎克行使他的特权,执意将他的早期作品也配上新的标准,结局的惨败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小说,尤其是《欧也妮。葛朗台》本身的文学价值无可辩驳地证明:艺术高于科学。
巴尔扎克终于实现了他表达人类特征的目的,尽管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分类学的“科学”系统。作为19世纪前半叶法国中产阶级卓越的历史学家,他体现了当时陌生但今天却熟为人知的小说题材,如势力小人、外省人、过分拘谨的人、吝啬鬼、好色之徒和许多其它人物。他靠的是艺术手法,而不是科学分析的力量来进行这些创作,因为巴尔扎克既不是分类学学者,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艺术家。尽管他不太注意语言,而且描写过于详尽,但他的作品仍是优秀的。他那详尽的描写清晰地勾勒了19世纪法国中产阶级的基本特征,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没做到的。巴尔扎克在讽刺贪婪、野心、淫欲、浮华和伪善上,远远超过了朱韦纳尔和马夏尔。贪婪是本书嘲讽的主要目标,而葛朗台先生是他创造的典型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本人也是一种典型。
金钱是贯穿巴尔扎克小说的主题,其罪恶的结局是非常悲惨的,贪婪的守财奴葛朗台,为巴尔扎克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人物。实际上这部小说讽刺地反映了作者自己钱迷心窍以及挣大钱的欲望。像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他也想有钱有势。在他早期生活中,他很贫穷,负债累累,甚至在他可以挣得一大笔稿费后,他仍旧经常负债,因为他奢侈的生活大大超过了他的财力。他从不学怎样当家理财,他写作时,就像一个苦行僧,疯狂地长时间写作,连吃饭的时间都不留;但当小说完成后,他又把同样的精力转向喧闹的宴会。他的赴宴具有传奇色彩,他对美味佳肴胃口极好,比如餐前能吃一百只牡蛎。他狂饮暴食,毫无节制,他赞同葛朗台先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因此钱是生活中唯一重要的因素。
但是,巴尔扎克想要钱是因为钱能买到的一切,而葛朗台需要钱仅仅是为了钱。巴尔扎克过着古希腊狂欢节式的生活,葛朗台所过的却是节俭单一的、僧侣般的生活。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有所不同。前者喜欢豪华,而后者则是从自我克制中得到快乐。然而葛朗台在小说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就如同他在自己家庭中的地位一样。诚然,这部小说取名为《欧也妮·葛朗台》,却描述了枯燥无味的外省生活。尽管巴尔扎克的分类简洁明快,但葛朗台仍然在故事中占主导地位。葛朗台主宰家庭的权力决定了他妻子和女儿的命运,妻子最终被他的吝啬折磨致死,欧也妮也被他灌输的吝啬
思想变得心理变态。这部小说在描写葛朗台和欧也妮上占有同样的篇幅。葛朗台先生被文学评论家们称之为不成熟的、“平庸”的人物形象,他在小说情节中没有变化,从头至尾只是贪婪、吝啬,他没有从所经历的生活中得到启迪。实际上只有欧也妮从天真无瑕变得世故,而其他人物也只是像作品开始所描述的那样,没有什么变化。更重要的是,被葛朗台作为特权行使的感情力量害死了他的太太,永远地毁了他的女儿。虽然欧也妮对葛朗台积累财产的计划一无所知,然而父亲的影响造就了她。葛朗台临死前再三嘱咐她管理好钱财,他对欧也妮明中暗里的训练已经在她身上应验了,直到他死后很久。欧也妮沿袭了她父亲吝啬小气的生活习惯,尽管她表面上很慈善,似乎毫不费力,她就增加而非耗用了财富。她父亲把她教育得很成功。这样,像葛朗台一样,欧也妮也成了小说中的主角欧也妮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父亲身边长大,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种机制说明了巴尔扎克思想的 一个主流(它逐渐变成 19 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文学的宗旨),即遗传学和环境影响两者是不能排除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宿命论”,更确切地说是“机械论的宿命论”,以区别宗教上的宿命论。作者赋予欧也妮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和遗传特性,她不能改变这些因素,然而它们却决定了她的命运。小说是以欧也妮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的、而她的命运是她一出生就已注定了的。她既非常富有,又非常不幸。宿命论不可逃避的力量必然导致不可避免的结局。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感人至深的小说,因为读者简直不能不同情欧也妮而憎恨她父亲。欧也妮对她父亲并无恶意,认识到这一点真让人有点吃惊。甚至她对查理背叛行为的报复也是那样的精妙,无可挑剔。查理被忘却得一干二净,读者也没有妒忌欧也妮单独继承的财产。这是巴尔扎克那难以置信的把戏在作祟,它熟练地操纵着我们这些读者,我们竟忘了自己的看法而接受了小说的观点。的确,《欧也妮·葛朗台》是小说家艺术和技巧的赞美诗。乔安妮·G.卡什丹
<张桂英译 文溪王新 倬贤陈春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