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小说
作者:斯丹达尔(又译司汤达)(马利一亨利·贝尔,1783-1842年)
类型:心理现实主义
时间:19世纪初
地点:法国
初版:1830年
主要角色:
于连·索黑尔,投机家
德·瑞那先生,维立叶尔市市长
德·瑞那夫人,其妻
玛特儿·德·拉·木尔,于连的情妇
福格;于连之友
短评:
这部小说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其主要角色是个反面人物,不过,他是一个有意思的反面人物,因为斯丹达尔分析了他品性中的心理暗流,试图清晰地表明,奋斗和诱惑是如何塑造他那精力旺盛而又处于病态内省状态的个性的。作者以相同的方法剖析了于连的爱情生活。这种写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放慢了小说的节奏,然而另一方面,它使人物真实可信,并充分展现了拿破仑战争末期的法国人欲横流的社会环境。
概要: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镇维立叶尔的一位木匠的儿子。拿破仑虽已倒台,但仍有许多崇拜者,于连便是其中的一个,于连装扮成一个虔诚的教徒。既然拿破仑业已失败,他相信通往权力之路是教会而不是军队。因为于连貌,似虔诚且聪明过人,他被选聘为市长德。瑞那先生的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德·瑞那夫人一辈子恪守妇道,是位贤妻良母。但她从未爱过丈夫,他是个难以激发女人爱情的粗俗汉子。德·瑞那夫人迷上了这位面色苍白的
小伙子,对他一往情深。于连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为了获得对她的控制权,于连向她表示了爱情。不久,他发觉自己真的爱上了德·瑞那夫人。于连在度假时去看望一位穷朋友福格。福格试图说服于连和他一起经营木材生意,他拒绝了。他沉溺于控制情妇的快乐中。
哇列诺先生写了一封匿名信,向德·瑞那先生告发了这段恋情。哇列诺是主管贫民院的地方官,靠受贿发了财。他对德·瑞耶先生雇用于连为家庭教师感到妒忌。他也曾经追求过德·瑞那夫人,但不成功。
这对情人设法大事化小、德·瑞那先生同意送于连到贝桑松的神学院去,主要想阻止他充当哇列诺的家庭教师。于连走后,德·瑞那夫人陷于悔恨中。她的良心因其通奸行为而受到折磨,她变得笃信宗教。
于连对神学院的生活不称心,因为他发觉那里充满伪善。学生们不喜欢他,对他那敏锐的言谈举止敬而远之。他唯一的朋友是院长彼拉,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一日,于连去帮助装饰教堂,偶然发现德·瑞那夫人在那儿。她昏过去了,但他爱莫能助,因他要到别处去履行职责。这次经历使他身体虚弱,心绪不宁。
德·拉·木尔侯爵介入了贝桑松教区的代理主教德·福力列先生的诉讼案,彼拉院长因支持侯爵而失去了神学院的职位。彼拉院长离开神学院时,侯爵为他在巴黎谋得生计,同时雇于连当他的秘书。
于连为有机会离开神学院而感到欣喜。在去巴黎途中,他偷偷去看望德瑞那夫人。她意识到自己的深重罪孽,起初冷淡地拒绝了于连的亲近,但在他的苦苦恳求下,她终于又一次以身相许。瑞那先生起了疑心,决意搜查妻子的卧室。为免遭发现,于连跳出窗口,勉强逃脱了性命。
德·拉·木尔侯爵发现于连很能干,便把公务中的许多细节托付于他。
于连还获准同其家庭成员一起进餐,随后与客人们相处。他发现德·拉·木尔侯爵夫人对其贵族身分极为自豪。其女玛特儿似乎与她属于同一类型,是位沉默寡言、有一双秀眼的少女。其子德·拉·木尔伯爵是位彬彬有礼、令人感到愉快的小伙子。然而,于连觉得巴黎的上流社会令人厌烦,谁也不许讨论思想。
于连从侯爵书房中私拿伏尔泰著作,到自己的房间阅读,从中得到乐趣。当发现玛特儿也这样干时,他感到惊讶。不久,他们就开始长时间地厮混,尽管于连一直意识到他的仆从身份,并敏锐地感觉到玛特儿高傲的藐视。玛特儿爱上了于连,因为与同属于她那个阶级的乏味的年轻人相比,于连是那样与众不同。
在于连同她过了两夜后,玛特儿断定与一位秘书相爱有辱她的身分。她的高傲对于连是个侮辱。受到刺痛的于连打算控制住他,进而控制她的家
庭。
与此同时,德·拉·木尔侯爵委派于连代表图谋改组宫廷的贵族和教士出使国外,其间,于连与一位老友邂逅,他为于连如何再次赢得玛特儿出主意。他返回巴黎后,即着手实行朋友的计划。
他开始向一位品行高尚的女士献殷勤,她是德·拉·木尔家的常客。他己是多么爱他。她拜倒在于连脚下,于连胜利了。但这次他不会让她占上风了。在玛特儿的热情高涨时,他继续冷冷地对待她,以此来保持他的控制。
开始与她通信,同时冷落玛特儿。此时,认为失去了于连的玛特儿才发觉自玛特儿怀孕了。她感到欣喜,她想于连这下该明白她是如何爱他了。她付出了最大牺牲,现在,只好嫁给于连并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对她的怀孕,于连并不像玛特儿那样高兴,因为他担心玛特儿告诉她父亲后,后果会不堪设想。
起初,侯爵大为恼怒,最后他意识到只有一着可摆脱困境,他得让于连富有并受人尊敬。他授与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新得到的财富和权势使于连得意忘形,他对玛特儿简直不屑一顾了。
后来,侯爵接到德,瑞那夫人的来信。于连曾向侯爵提出,让她给自己作品行鉴定,德·瑞那夫人以满腔宗教热情向侯爵透露了于连道德败坏的全部经过,侯爵立即拒绝于连同女儿的婚事。
于连寻求荣誉和权力的打算成了泡影,在狂怒中,他骑马赶往维立叶尔,在教堂里找到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两枪。他因此被捕,被投入监狱。
在狱中,他当即认了罪,因为他愿意去死。他报了仇。
玛特儿依然狂热地爱着于连。她到达维立叶尔,力图贿赂参加审判的陪着审团。福格赶来恳求于连设法逃跑。但于连对朋友们的尽力帮助无动于衷。
经过审判,于连被裁定有罪,判为死刑,尽管他的子弹并未打死德·瑞那夫人。其实,于连此举反倒重新激发了她的爱情,她去看他,恳求他对判决提出上诉,两人相爱如初。德。瑞那先生命妻子回家后,于连又一无所有,只能重温旧梦了。他已经失去德·瑞那夫人的非凡爱情,索然无味的玛特儿对他的没完没了的担忧,只令他感到厌烦和愤怒。
在指定的那一天,于连镇定地走向刑场。忠实的福格收了于连的尸身,之地。
以便将他埋葬于山间的一个墓穴中,那是于连生前沉迷于权力幻想的心爱有位妇女曾一往情深地爱上玛特儿的一位著名先辈,在他被处死后,这个女人将砍下的头收去埋葬了。对这个家族传说一直怀有钦敬之心的玛特儿,对于连也做了同样的事。在墓穴旁举行葬礼后,她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
后来,她将墓穴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起来。
德·瑞那夫人未去参加葬礼。但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溘然去世了。
赏析:
在欧洲文学皇冠上,斯丹达尔的《红与黑》是最为璀灿精致的艺术宝石之一。创新和优美是所有文学作品的两大支柱,而一位作者能够融这两种品格于一部作品中便实属罕见。以笔名斯丹达尔著称的马利一亨利·贝尔恰是这样一位作者;《红与黑》恰是这样一部小说。
斯丹达尔从诸如夏多布里昂的浪漫主义作家手中接过法国小说,并把它磨炼成一柄社会批评和哲学阐述的利剑,尽管法国文学豪杰辈出,但斯丹达尔无愧于良师之称。正是斯丹达尔小说的内容表明他是一位先驱,一位影响欧洲大陆文学的后来者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先驱。他是第一位直接同被称为自由主义的现代信念所固有的社会和哲学含义接触的法国作家。因为自由主义是崭露头角的法国中产阶级的主要哲学支柱,也因为斯丹达尔试图评价那个阶级的社会态度,所以他应该被视为第一位重要的资产阶级小说家。《红与黑》融汇了斯丹达尔的优美和创新才能的精华。
如同斯丹达尔的每一部小说,《红与黑》也是自传体的。这部于 1830 年问世的著作与其说反映了作者生活外貌、倒不如说反映了他的思想。因此,要想全面评价这部小说,有必要了解斯丹达尔的身世及广阔的社会发展的背景,这个背景决定了作者复杂而且常常矛盾的世界观。
斯丹达尔出生于格勒诺布尔城一个地方资产阶级家庭。他的家庭环境充满了矛盾。父亲是位中产阶级的办理实务的人;儿子对他的好斗、务实及市侩习气公开表示憎恶。不过,其母的贵族家庭对他有吸引力。对斯丹达尔而言,这个家庭看上去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过着平衡而和谐的生活,它是社会等级制的天下,所有阶级都知道各自的位置。然而,不管斯丹达尔多么偏爱这个地方贵族的上流社会,他的生活却带有显著的资产阶级倾向及其观念的影响。他无保留地接受了在法国大革命中明确表达出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并成为法国的自由主义化身拿破仑的全力以赴的支持者。拿破仑支持法国行政机构人员由有才干的人充任的想法,而不是像拿破仑之前的社会那样,由出身高贵的人充任、作者投身于拿破仑麾下。他随拿破仑的军队跨越欧洲,亲历了从莫斯科的撤退。拿破仑失败后、斯丹达尔避居意大利的米兰。1821年,他返回巴黎,在当时法国的极端保守的政治气候下,他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放弃他的价值观并非难事,因为巴黎奉行的官方价值观与斯丹达尔家庭中母亲所代表的价值观是相近的。1821年至1830年间,斯丹达尔在法国的生活同《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生活相似。他带着适
宜于在错综复杂的巴黎生存的社会和精神印迹。
自由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和革命之子拿破仑的精神外衣。在斯丹达尔时代的法国,自由派武库中最重要的武器是自我决定信念。自由派认为,人基本上是有理性的,因而是可臻完善的。自由派相信,人需要这样一个社会:有才干者可以自由地攀登成功的顶峰,并且可以通过个人认为恰当的政治、经济或精神方式表现出来,这一信念自然吸引了法国社会中受贵族特权阻碍而不能在法国行政机构获得相称地位的那部分人。斯丹达尔意图通过对这种思想的描述而在法国刻上他的印记。然而,不管他可能多么相信、也不管他自认为多么相信法国的自由主义,由于他具有一部分贵族血统,缺少自由主义思想的支撑点,因而陷于困惑之中。确实,于连对那位地方资产阶级市长之妻德·瑞那夫人的恋情,以及对一位法国贵族之女玛特儿·德·拉木儿的恋情,象征着斯丹达尔自己与现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传统的贵族保守主义的精神“恋情”。
融合如此大相径庭的社会观念可能吗?一个人的自我决定权利的界限在何处?这种思想的社会含义是什么?斯丹达尔写下《红与黑》,试图来解答这些问题。于连·索黑尔是一块试金石,记下了斯丹达尔对社会的关注。尽管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认识到现代法国资产阶级必将战胜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但他自己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的迷惘并未减弱这部小说的影响。事实上,它恰恰增加了它自身的历史价值。就法国而言,它像斯丹达尔一样也在思考着相同的价值观念上的困境和混乱。如同法国社会一样,斯丹达尔懂得需要时间来使相互矛盾的社会发展方向变得一致起来。然而,恰似斯丹达尔那样的富有创造性的个人-—各阶层的人有能力将大多数各不相同的组成部分合并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红与黑》描绘了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聚合过程。
小约翰·汤姆林森
<仓立德译 文溪 苑龙 倬贤 林荣强 马海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