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小说
作者: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年)
类型:历史传奇
时间:1626年
地点:法国
初版:1844年
主要角色:
达尔大尼央,一位加斯科尼冒险家
阿多斯,火枪手
波尔多斯,火枪手阿拉密斯,火枪手
康丝坦丝·波那雪,王后的裁缝
德温特夫人,黎世留红衣主教的密探
黎世留红衣主教,国务大臣
短评:
在大仲马所有的作品中,《三个火枪手》堪称最佳。今天看来,它的情节剧味也许过浓,但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传奇小说,并按传奇的标准去衡量果它,就会得到审美上的享受。这是一部极为有趣的小说,全书贯穿着冒险和的佳作。
阴谋,被所有推崇以爱情和阴谋为主题的历史传奇的读者视为此类作品中概要;
1625年春,一位名叫达尔大尼央的年轻的加斯科尼人前往巴黎参加火枪队。在麦安的一座小旅馆前,他傲慢地拽住马缰。他的座骑是父亲给的一匹老贝亚恩矮马,身上带着给火枪队队长的一封举荐信,一个陌生人似乎在嘲笑他的橙色老马,这激怒了好战的年轻人,他向陌生人提出决斗。踏上赴巴黎的征程之前,达尔大尼央又看到那位脸上有伤疤的陌生人和他的同伴
一位年轻貌美的妇人。
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是国王路易十三火枪卫队中三位最优秀的火枪手。达尔大尼央到达巴黎不到三个月,很快就成为这个小组的第四名成员。他依次向三位火枪手提出挑战,并且帮助他们甩掉企图逮捕他们的红衣主教卫兵,达尔大尼央由此得到三个火枪手的尊敬和爱戴。
达尔大尼央并没马上就成为火枪手。在晋升火枪手称号之前,他必须在一个小卫队里做一名实习候补生。阿多斯等三人盼望着他能早日成为他们的队友,并且轮流陪伴站岗的达尔大尼央。达尔大尼央对朋友们很好奇,但对他们一无所知。阿多斯长相像贵族,他沉默寡言,从不提女人,据说他的生活就是让一个女人的背叛给毁了,波尔多斯喜欢对女人大献殷勤,并且常常夸耀他的情人。阿拉密斯则爱穿黑服,他总是强调他只做个临时火枪手,他实际上是个教士,不久就会摘下羽毛帽,换上修道士的头巾,重返修道院。
因为他们与红衣主教的卫兵做战有功,胆怯的国王曾赏之以重金,但二人很快又一贫如洗。他们正设法摆脱窘境,这时,达尔大尼央的房东听说他的房客是位勇敢的小伙子,便来找他,说他的妻子康丝坦丝遭到绑架。房东太太康丝坦丝·波那雪是王后的女裁缝,对王后忠心耿耿,远近闻名。房东提出只要达尔大尼央救出他的妻子,他就可以免付长期拖欠的房租,并且还将得到报酬。波那雪先生描述了绑架者的长相,达尔大尼央认出这是他在麦安遇到的陌生人。基于这两种原因,这位加斯科尼人表示愿意帮助心碎的丈夫。达尔大尼央发现绑架的真正目的是迫使康丝坦丝说出谣传的王后与白金汉公爵的恋爱时,便愈发跃跃欲试。
康丝坦丝·波那雪从绑架者手中逃走,返回家中。红衣主教手下的人企图再次抓获她,遭到听到消息的达尔大尼央的袭击,四处逃散。过了不多时,达尔大尼央在街上遇到独自赶路的波那雪太太,他提出疑问,波那雪太太拒绝回答她要去哪儿。达尔大尼央向她表示爱慕,波那雪太太报之以沉默。就在那天晚上,达尔大尼央又遇到波那雪太太,她正带着乔装打扮的白金汉公爵去见王后,王后请来白金汉公爵,求他离开这座危及他的生命安全的城市。交谈中,王后向白金汉公爵倾诉爱情,并赠他一只青龙木首饰盒做纪念,里面装着国王送给她的十二只钻石饰针。
黎世留主教从密探那里得知此事,就怂恿国王举行宴会,要王后戴上钻石饰针,与此同时,他又命令正在伦敦的德温特夫人从白金汉公爵的衣服上剪去两个饰针,这给黎世留向国王和王后以及白金汉公爵发起进攻的机会。波那雪太太得知此事,就去找达尔大尼央,因为她知道达尔大尼央爱着她,也愿意效忠王后,达尔大尼央立即与三个火枪手一同奔往伦敦,寻找钻石饰针。由于受到红衣主教暗探的伏击,三个火枪手负伤落后,只有达尔大尼央到了伦敦。他及时赶到公爵家,找到饰针,平安返回巴黎,红衣主教黎世留的
阴谋落空了。
达尔大尼央接受了王后的谢意,准备当晚去见波那雪太太,可是波那雪太太被红衣主教的密探再次抓进监狱,密探之一就是达尔大尼央在麦安遇见的陌生人。达尔大尼央意识到他需要三个好友的帮忙,就在仆人普兰谢的陪伴下,前去寻找他们。他首先来到和波尔多斯分手的小店,发现他仍在那里养伤。接着,他又找到正与医生大谈神学、准备皈依宗教的阿拉密斯。阿多斯栖身于酒窖之中,边喝边讲他朋友的故事。这位公爵朋友年轻时娶了位美貌的女子,并使她成为该省的第一夫人。可是,他后来发现她肩上烙有百合花印记,这是罪犯的标志,愤怒之下,他将她吊死在树上。
四个朋友又相聚了。达尔大尼央跟随波尔多斯走进教堂时,认出里面的一位美妇人正是他在麦安见到的那个陌生人的同伴,他跟出教堂,见她钻进马车,那妇人正与一年轻人交谈。达尔大尼央认出他是她丈夫的弟弟德温特勋爵。达尔大尼央在一次决斗中,曾饶过德温特的命,俩人从此结为好友。德温特将嫂子介绍给达尔大尼央,达尔大尼央对德温特夫人一见钟情。但德温特夫人爱慕着德沃兹先生,却不知道他已被谋杀。
一夜,达尔大尼央哄骗德温特夫人,使她相信德沃兹要来与她幽会。达尔大尼央随后假扮成德沃兹。德温特夫人将一枚漂亮的蓝宝石戒指赠给假德沃兹。达尔大尼央将戒指拿给阿多斯看。阿多斯立即认出这是母亲留给他,他又转送给妻子的钻戒。阿多斯怀疑这位德温特夫人就是他的妻子,她还活着。
一次,达尔大尼央偶然听到德温特夫人对他大加诋毁,因为他曾饶过她的小叔子的性命。她是德温特勋爵的继承人。达尔大尼央还发现她是红衣主教的密探。达尔大尼央又与她见面时,承认他装过德沃兹,德温特夫人气得举手便打,达尔大尼央躲避中踩在她的裙子上。裙子从肩部扯开,露出了那百合花印记。一切真相大白,德温特夫人操刀刺来,高喊她要复仇。达尔大尼央逃回阿多斯处。
英国与法国间的战争进入高潮,拉罗舍勒围攻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四个火枪手动身前往拉罗舍勒,出发前,达尔大尼央被红衣主教叫去谈话。黎世留企图收买达尔大尼央参加他自己的卫队,遭到达尔大尼央的拒绝。达尔大尼央清楚这将意味着他的生命危险。在拉罗舍勒,德温特夫入雇来的两个年轻士兵企图杀死他。他还了解到德温特夫人正是关押波那雪太太的罪魁祸手。
围攻战中,火枪手们无事可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天晚上,在一条杳无人迹的大道上,他们碰见两个骑马人,其中一位是准备前往附近小店的红衣主教。红衣主教命令火枪手们同他一起去。德温特夫人就在店里,火枪手们听见红衣主教指示她前去伦敦,告诉白金汉,如果他不结束战争,他与
王后的私情就会昭然天下。如果公爵拒绝就毒死他。德温特夫人也要红衣主教为她做两件事作为回报,这就是杀死达尔大尼央和已被王后转移到一家修道院的波那雪太太。红衣主教为德温特夫人签署了安全通行的手令,阿多斯从德温特夫人的声音中认出了她。几分钟后,他来到她的房间。
德温特夫人看到自己的丈夫拉费尔伯爵出现在眼前,惊恐万分。她以为他早已死去。阿多斯夺过主教手令,以揭露她相威胁,命令她立即离开法国。四个朋友返回拉罗舍勒围攻战。作战中,他们表现勇敢,再次引起红衣主教的注意。红衣主教从火枪队队长那里得知达尔大尼央还不是正式火枪队队员,就下令任命他为火枪手,达尔大尼央得知此信,大喜过望。四个火枪手联名写信给德温特勋爵,提醒他小心自己的嫂子德温特夫人,并派普兰谢亲自送去。同时,他们还给阿拉密斯的表姐去信,询问波那雪太太所在的修道 院的地址。
德温特夫人到达英国,立即被德温特勋爵囚禁起来。她用美貌和宗教狂热蒙骗了年轻的清教徒看守,使他相信她是无辜的。她还给他讲了一个奇特的故事,使看守确信是白金汉使她身陷囹圄。看守帮她逃走,为了替她报仇,又刺杀了白金汉。德温特发现她已逃走,急忙赶到白金汉那里,但没能挽救公爵的生命,临死前,从巴黎赶来的信使向白金汉转达了王后对他忠贞不渝的爱情。
德温特夫人逃回法国,来到康丝坦丝所在的修道院,在四个火枪手赶到前毒死了王后忠实的仆人,然后再次潜逃。四个火枪手找到康丝坦丝,几分钟后,追赶德温特夫人的德温特勋爵赶到,几个人一道继续追捕德温特夫人,将她捉住公审,并处以死刑。数年前里尔那位曾给德温特夫人烙下犯罪印记的死刑执行人,又把她送上了绞刑台。
在返回拉罗舍勒的路上,达尔大尼央被捕并被押到红衣主教那里。逮捕他的人正是他在麦安遇到的陌生人,现在被称作罗什福尔骑士。红衣主教指控达尔大尼央犯有叛国罪,达尔大尼央据理力争,列数了指控他的那个女人的条条罪状,然后向红衣主教宣布她已被处死,他还掏出阿多斯从德温特夫人那里夺来的由红衣主教亲自签署的手令。他向红衣主教育明,持有本令的人是可以自由通行的。红衣主教很欣赏他的机智勇敢、不但没有发火,还任命达尔大尼央为火枪队军官。达尔大尼央欲将这个职位让给朋友们,可三个火枪手坚持认为只有他才堪配这种无数贵族徒然追求过的荣耀。
拉罗舍勒归顺法国,四位忠诚的朋友也分手告别。阿多斯返回自己的庄园;波尔多斯娶了一位富有的寡妇;阿拉密斯实现了他做神父的愿望;达尔大尼央则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战士。他与在麦安结下的旧敌罗什福尔三次决斗,最后握手言欢,成为挚友。
赏析:
亚历山大·大仲马在四十多年中与合作者们共同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和剧本。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个火枪手》为大仲马的声誉奠定了基础。同达尔大尼央一样,大仲马来到巴黎时,随身只带着父亲写给一位朋友的推荐信。大仲马在一座小镇上长大,带着投入文学和社会生活的渴望来到巴黎。他还算幸运,找到了做奥尔良公爵的抄写员这样的工作。到达巴黎时,一种已经主导德国和英国的新文学运动正开始在法国风行。各种形式的文学浪漫主义在反对奉行文学习规、反对坚持18世纪早已僵化了的绝对传统中得到了发展。
为了反对僵化,浪漫主义文学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创作自由。一种充满激情的新式人物——拜伦式人物诞生了。大自然被从规范的正统花园中解救出来,开始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意气风发,充满神奇的力量。沃尔特。司各.
特向人们展示出历史题材也可以被赋予新的浪漫主义含义,18世纪人们编纂整理的历史,也可以溶入人性,使之读来扣人心弦。年轻的大仲马读了拜伦和司各特的作品后,翻然顿悟,他开始尝试着写剧本,并获得了成功。尽管他的作品缺少他的朋友雨果那样的风格和分析能力,却也能深深打动读者。
大仲马40岁出头时,通过别人介绍结识了奥古斯特·马奎。大仲马改写了马奎的一部剧本,俩人成为好朋友和合作者。
杰作《三个火枪手》的问世,得力于另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对历史小说的爱好当时已蔚然成风。大仲马预见到向法国读者展示自己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并在情节剧和喜剧中加以实践。问题是他对历史的细节一无所知,他需要有专人为他挖掘史实,搭起历史的轮廓,然后再由他填入血肉,赋予生命和活力,其二,当时的报纸使小说得到大规模的普及。连载小说的出现,吸引了大批读者。连载小说要求作家能通俗地在每次连载中写出行动和悬念。然而,许多高水平作家并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写作方法,他们擅长大段描写和对人物精心的刻画。
大仲马创作《三个火枪手》的灵感来自马奎,但这也并非是马奎的发明创造。18 世纪初,加梯安·库梯兹曾写过一本乏味、无聊的书,名为《国王火枪队第一队队长达尔大尼央中尉的回忆录》。这本无人问津的小说由马奎改为叙事历史,大仲马又以马奎的叙事历史为蓝本,加入细节、人物、对话和新的行动,使之成为一部节奏快、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冒险小说。
当然,《三个火枪手》并不只是大仲马个人的功劳,他不应该独享作者的声誉。实际上,大仲马本人也总是向他的合作者表示感谢,他在任何事上都慷慨大方,正像马奎下功夫将原本改为叙事历史一样,大仲马也对马奎的历史本子进行了一番甚至更花气力的新创作。因此,现在流行的版本,至少那些使《三个火枪手》闻名于世的特色,确实是大仲马的成就。
《三个火枪手》的艺术性在于他所使用的技巧。这些技巧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魅力。这些技巧初看并不明显,大仲马因此也只被视为消遣作家。《三个火枪手》确实具有娱乐性,这不是什么错误,严肃的艺术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
如果说文体家必须具有令人瞩目的风格,那大仲马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文体家。他没有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风格、只是以实用为主。同时,在《三个火枪手》中,他也没有文体趣味上的失误。在他的笔下,风格推动情节发展。大仲马作品的基调令人愉悦,并不使人高度紧张、极度痛苦。时而,作品中会出现委婉温和的讽刺。但总体上叙述门气直接表明作家自己:慷慨大度,性情温和,热衷于生活、冒险和传奇。
大仲马笔下人物的刻画虽没深度,但对于情节、对于联结大仲马讲述的冒险故事极为和谐恰当。他擅长识别人物(他同样使读者做到了这点),但这些人物都缺乏变化发展。他们极易识别,他们的兴趣和读者一样,都不是日常生活情趣,或是说明类似骑士荣誉这类爱好,引起人们的同情。简言之,人物附属于行动。作者对人的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的行动及其方式,而不是他们是谁或是认为自己是谁。
《三个火枪手》的成功主要在于行动。也正是由于对行动的描写,大仲马脱颖而出,成长为一名小说家。作为一名小说家,他的天才的确出类拔萃。他精于行动的铺垫和发展变化,不仅仅重复同样的冒险,而是从一个活动场面向另一个发展。与此相关的是暴力的使用。《三个火枪手》中充满暴力。男人和女人们皮肉青肿,受伤甚至被杀身亡,但是崇高的精神支撑着事业的进行。主人公的动机较高,目的良好。与他们相对的是邪恶和奸诈。但是这种暴力是从属于行动这个整体的。换言之,作者并没故意描写对人体的摧残,借以哗众取宠,也没沉醉流连于人类行为中野蛮的一面。
此外,作品中的历史背景有一种看似遥远的效果。19世纪小说发表时,书中对战争的舆论和武器都是老式的,到了20世纪则变得古怪离奇。事实上,小说的广泛流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背景。大仲马很擅长将纯小说与历史史实融为一体,前者为后者注入活力和可能性,历史被赋予戏剧性和灵活性,小说则得到所需的大量事实。
火枪手的故事是一种传奇,一种追求,一种面对冒险和刺激的勇敢行为。这一切需要历史的装饰。火枪手们,特别是达尔大尼央,赢得了我们的注意,而他所在的历史背景,那个充满政治及性欲阴谋的达尔大尼央及其朋友所经历的世界,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霍华德·李·赫茨
(李梅译 文溪 秦小虎刘令苏校)